[ tāo cǎi ]隐藏美丽的光泽。比喻埋没才华。
[ xīn cǎi ]1.见“薪采”。2.同“薪柴”。唐 薛用弱《集异记·韦知微》:“知微 既至,则究其窟宅,广备薪採,伺候集聚,因环薪纵火,众持兵刃,焚煞殆尽。”3.亦作“薪採”。打柴。《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徐彦 疏:“薪采犹言采薪也。”《战国策·秦策四》:“筑 刚平,衞 无东野,芻牧薪采莫敢闚东门。”《宋书·武帝纪中》:“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採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4.指打柴的人。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进为徇 汉 之臣,退为开 吴 之主,而蒸尝絶於三叶,园陵残於薪采,臣窃悼之。”
[ yí fēng yú cǎi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zá cǎi ]1.指各色丝织品。2.广泛采集。
[ zàn cǎi ]谓古代祭祀时,臣子帮助君主拿着币帛等祭物。
[ xiū cǎi ]1.同“脩采”。2.选择确定。
[ yì cǎi ]1.亦作“异彩”。亦作“异彩”。不同的色彩。2.指不同色彩的织物。3.不寻常的文采。4.异常鲜艳的色彩。5.比喻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