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wù ]1.首饰。2.器物上的装饰品,如花边、流苏等。
[ shì xíng ]1.矫饰其行为。2.美化劣质品。3.使行为严谨合礼。饰,通“飭”。
[ shì xióng ]在车轼上装饰熊的图形。用以显示公侯及高官的身分。
[ shì yǔ ]亦作“餙羽”。修饰羽毛。比喻刻意追求文采。
[ wén shì ]器物上绘成或铸成的图案、花纹:殷周青铜器~。
[ róng shì ]装饰;打扮。《史记·孔子世家》:“今 孔子 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殫其学。”《周书·柳虯传》:“﹝ 虯 ﹞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竝车服华盛,唯 虯 不事容饰。”唐 白居易《太行路》诗:“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清 刘大櫆《书杨节妇事》:“陆氏 性澄澹,喜佛法,平居不事容饰。”
[ shì zēng ]谓用有花纹的丝织品为饰。语本《史记·田单列传》:“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絳繒衣,画以五彩龙文。”唐 黄滔《误笔牛赋》:“手捫而执紖罔殊,衣染而饰繒奚异。”
[ shì zhà ]谓作假骗人。《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宋 苏舜钦《城南归值大风雪》诗:“世人饰诈我尚笑,今乃復见天公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金 主喜饰诈,初为宰相,妾媵不过数人……其后逞欲无厌,淫肆蛊惑,不能自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