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 zhā ]伊斯兰教信徒中封建显贵的墓地。
[ má zhā dà kǎn dāo ]即麻扎刀。《明会典·工部十二·军器军装》:“成化 十五年题准:各卫岁造长鎗,每三根改造麻紥大砍刀一把。”参见“麻扎刀”。
[ má zhěn ]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六个月至五岁小儿。初起有发热、流泪、咳嗽等症状,口腔颊黏膜出现特殊白斑,颈、胸、腹部、四肢皮肤相继出现斑丘疹。易发生肺炎合并症。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
[ má zhī pǐn ]用麻做原料织成的物品,如夏布、工业用的亚麻帆布、包装用的麻袋等。
[ má zhì ]唐 宋 委任宰执大臣的诏命。因写在白麻纸上,故称。唐 康骈《剧谈录·刘相国宅》:“是时 昇道 郑相国 在内庭,夜草麻制。”宋 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乞下中书编机房,合要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除改麻制文字照会。”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
[ má zhù ]亦作“麻苧”。大麻与苎麻。泛指麻。茎皮可供纺织用。
[ má zuì ]1.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等。2.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 má zuì pǐn ]指服之具有成瘾性的麻醉性药品,如鸦片、吗啡之类。亦喻指毒害身心的书刊。
[ péng má ]1.蓬与麻。2.用以比喻微贱的事物。
[ péng shēng má zhōng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
[ shā má zhú ]亦作“沙摩竹”。竹的一种。根蟠节大,干厚实而坚,可削作弓弩,大者可作茅屋椽梁。《太平御览》卷九六三引 南朝 宋 沉怀远《南越志》:“沙麻竹,人削以为弓……或曰苏麻竹,或曰麤麻竹。”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沙摩竹,桂 广 皆植,大如盆碗。竹厚而空小,一人止擎一茎,堪为茆屋之椽梁也。其种者,釤其竿,每截二尺许,钉入土,不逾月而生根叶,明年长芽笋,不三载而为林。”
[ shú má ]1.煮熟的芝麻。2.黄麻韧皮经过浸渍晒干后的产品,粗糙强韧,用以制绳、袋等。
[ líng má ]俗名芝麻。相传 汉 时由 西域 传入,故又名胡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