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tǐ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承禎 颇善篆、隶书,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 三年表上之。”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 shè huì qún tǐ ]若干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按照某种互助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基本共同体。基本特征是:(1)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2)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3)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4)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有一种共同的归属和认同感。
[ shén zhì tǐ ]古代一种近乎文字游戏的杂体诗名。按文字形体结构的多种变化来揣度其义,组成诗句。因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 shí dà tǐ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清 昭槤《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闻一多《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 shī tǐ ]1.做事或讲话不合礼节,没有体统。2.违背体式或标准。
[ shí tǐ ]1.指十种文体。唐 陆龟蒙《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明 杨慎《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2.指书法的十体。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3.指书法的十体。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4.指十种诗体。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5.指十种诗体。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 shì tǐ ]1.〈方〉事情。2.事情的体统。
[ lì tǐ ]1.配偶。2.匹配,与……结成配偶。3.对偶的文体。
[ lùn dòng tǐ de diàn dòng lì xué ]论文名。爱因斯坦著。发表于1905年德国《物理学纪事》第4系列,第17卷上。由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出发,提出时间、空间相对性的崭新概念,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运动方程。牛顿力学只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下的近似。
[ pián tǐ ]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区别于“散体”)。
[ pái xié tǐ ]旧时诗文中内容诙谐的游戏之作称俳谐体。
[ qū tǐ ]1.弯曲肢体。谓被绳索枷锁。2.屈身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