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ān yī ]两色合成之衣。《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杜预 注:“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清 洪颐煊《读书丛录》:“《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偏衣,谓间色不正之衣。”
[ piān yǐ ]1.有所偏重或偏向。2.不整齐。
[ piān yì ]边远之地。因言语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
[ piān yú ]1.一方之地;一隅之地。《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张天锡 承祖父之资,藉百年之业,擅命 河 右,叛换偏隅。”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2.指偏僻的地方。曹亚伯《保路运动》:“四川 僻处偏隅,情形不能外达。”3.喻指整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明 王廷相《石龙集序》:“其为志也,得其偏隅而迷其综括,欲周天下之变难矣。”
[ piān yuán ]佛家语。判别教理胜劣之称。偏谓偏失,圆谓圆满。
[ piān yuàn ]边侧的院子。对正院而言。
[ piān zāi ]犹言大灾。指危害很大的灾害。郑观应《盛世危言·旱潦》:“比年北五省水旱偏灾,无岁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