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ìn huā ]1.用手工或机械将有色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上去。2.印有花纹或图案的:~布。3.旧时规定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用以纳税的一种票券。
[ yìn huā shuì ]国家税收的一种,各项契约、凭证等须按税法贴政府有关部门发售的印花。
[ yìn huà ]谓帝王在诏令或奏章上用印画可。犹今言批准。《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已印画,枢密使 张居翰 覆视。”胡三省 注:“印者,用中书印;画者,画可。”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官制》:“其他事无小大,一用熟状拟进。入,上亲批,可其奏,印以御宝,谓之印画。降出,宰相奉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若常事,即依旧进入,候印画付外。”
[ yìn jì ]1.痕迹:公章一按,留下了鲜红的~。他的每篇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2.把印象深刻地保持着:他一直把那次约会的情景~在脑海里。3.旧指钤记。
[ yìn jiàn ]为防假冒,在支付款项的机关留供核对的印章底样。支领款项时,所用的印章要与所留的印章底样相符。
[ yìn jié ]1.盖有印章的保证文书。结,表示负责或承认了结的字据。2.指出具印结所得的酬金。
[ yìn jīng yuàn ]印造佛经的机构。宋 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印经院》:“太平兴国 八年,置印经院。神宗 熙寧 末,废其院,以所印板赐 显圣寺。”
[ yìn kě ]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
[ yìn lào ]1.在牲畜或器物上烫火印。2.比喻留下不易磨灭的痕迹。
[ yìn léi shòu ruò ]形容官吏身兼数职,声势显赫。
[ yìn lì ]1.“印纸歷子”的省称。2.泛指官府发的凭证。
[ yìn mǎ ]古代烙有印记的马匹。《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每使来不过二百人,印马不过千匹。”参阅《唐六典·太仆寺》。
[ yìn miàn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大历 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