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g pà tóu ]红色包发头巾。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
[ jiàng xiāo tóu ]红色包发头巾。《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髮,著絳綃头。”李贤 注:“《説文》:‘綃,生丝也,从糸肖声。’音消。案:此字当作‘幧’,音此消反,其字从‘巾’。古诗云:‘少年见 罗敷,脱巾著幧头。’”
[ guǒ tóu ]1.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唐 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唐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仇兆鳌 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周武帝 裁为襆头。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唐 杜荀鹤《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3.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太平广记》卷一二六:“唐 虔州 参军 崔进思,恃郎中 孙尚容 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4.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 guǒ tóu nèi rén ]指 唐 时宫中杂役。《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命 陆贄 草詔赐 浑瑊 ,使访求 奉天 所失裹头内人。” 胡三省 注:“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亦省作“ 裹头人 ”。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 石麟 本亦裹头人,今改唱小生。”
[ huó tou er ]生存的趣味。如:如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那还有什么活头儿。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 ]银钱财物花到了,事情自然能办成功。《金瓶梅词话》第四七回:“常言道:‘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的好: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有了钱,那一件作不出来。”
[ jiān tóu ]1.肩膀上:~的担子不轻。2.肩膀:两个~不一般高。
[ huí tóu jiàn ]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 hǎo mǎ bù chī huí tóu cǎo ]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别图,即使遭受挫折,也决不走回头路。
[ jiǎ tóu ]1.管领夫役的头目。2.犹甲长。3.同榜及第者之第一名。
[ jiē tóur ]两个物体的连接处(多指条状物的):线的~。这条床单有个~。
[ jīn luò tóu ]金饰的马笼头。南朝 宋 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驄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鉤。”唐 元稹《哀病骢呈致用》诗:“金络头衔光未灭,玉花衫色瘦来燋。”
[ jūn tóu ]1.军官名。掌宿卫。唐 置,宋 沿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上》:“武德 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渊、建成 战小却,世民 与军头 临淄 段志玄 自 南原 引兵驰下,衝 老生 陈。”宋 王安石《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勤威冯鲁公神道碑》:“迁 天武军 都指挥使、封州 刺史,充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2.方言。犹军队。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才是正式军头呢!要想打 日本,参加这个去。”孙犁《风云初记》四:“‘大嫂子,这是什么军头啊?’‘老红军。’妇女说。”
[ juē tóu ]1.即镢头。类似镐的一种掘土农具。撅,同“鐝”。2.见“撅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