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xìn jú ]1.旧时私人经营的,以投递信件、包裹,办理汇兑等为主要业务的机构。约起源于 明 代 永乐 年间,流行于沿 江、沿海及 运河 沿岸城市。清 代 道光 至 光绪 年间最盛。1896年 清 政府正式设置邮政后,逐渐淘汰。2.侨批局的旧称之一。经营华侨附有信件的汇款的行业。
[ nèi bǎo chāo jú ]明 代 崇祯 年间官方设立的督造纸币的机构。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崇禎 间 桐城 诸臣 蒋臣 言钞法可行……上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
[ pào jú ]亦作“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
[ jìn jú ]1.近邻;关系密切的亲朋。2.引申为陪客。
[ lěng jú ]冷落的衙门。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侂胄师旦周筠等本末》:“自 庆元 以来,政出于 韩 ,而 师旦 之门如市,宰相已为具官,左右不復预事,曹吏号为冷局。” 明 陆粲 《说听》卷下:“工部居六曹后,仕进者固冷局视之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李璇 ﹞至京师时,一翰林拈烟筒曰:‘贮火而其烟呼吸通於内,公非冷局官也,然位不甚通显。’”
[ lí jú ]1.旧时管理征收厘金的机关。局下设卡,卡又有分卡、巡卡。2.见“釐金局”。
[ mí hún jú ]比喻令人迷惑、诱人上当的骗局。
[ luò jú ]1.落入骗局。《好逑传》第十二回:“铁公子 ……已明知落局,转冷笑一声道:‘一羣疯狗,怎敢来欺人!’”2.结局,结束。鲁迅《彷徨·离婚》:“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 nèi jú ]制造和供应皇宫中应用物品的机构,大多在皇城内。
[ shàn hòu jú ]清 代后期,在有军事的省份中,通常设有处理特殊事务的机构,称善后局。督、抚可以不按常规,支款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