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bó shǐ ]官名。唐 代在 广州 等地设市舶使,掌海外贸易、关税等。《新唐书·柳泽传》:“开元 中,转殿中侍御史,监 岭南道。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 周庆立 造奇器以进。”参见“市舶司”。
[ shì bó sī ]官署名。唐代设置,掌管海上对外贸易。长官为市舶使,或称押蕃舶使。宋于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设提举市舶司。清代不设。
[ shì bó wù ]即市舶司。宋 吴自牧《梦粱录·监当诸局》:“市舶务,在 保安门 外 瓶场河 下。凡海商自外至 杭,受其券而考验之。”参见“市舶司”。
[ shì bù yù jiǎ ]谓市场上商人不要谎价。贾,同“价”。《淮南子·览冥训》:“黄帝 治天下,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犂畔。二年,市不豫贾。”《说文·象部》“豫”段玉裁 注:“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誑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
[ shì bù ]一种原色平纹棉布,质地比较细密。
[ shì bù ]码头上的集市。步,通“埠”。宋 陆游《早春出游》诗:“酒壚日暮收青斾,市步人归拥画橈。”宋 陆游《初冬绝句》:“樵歌归市步,帆影过河堤。”
[ shì bù ]犹商埠。清 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西班牙 等经营贸易,估帆所达,及於西南洋、东南洋,各开市埠。”
[ shì cáo ]市内商业集中之处。古代常于此处决人犯。《魏书·常山王遵传》:“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餘受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宋 朱熹《知南康榜文》:“右出榜 星子、都昌、建昌县 并市曹,晓諭管下士民父老等,请详前项事理,逐一遵禀。”宋 朱熹《知南康榜文》:“切幸特赐开諭,及榜示市曹,仰居民知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押赴市曹,行刑示众。”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潘锡三,汉 人也,以其为汉奸,故立即斩首市曹。”
[ shì cè ]指古籍中的坊间刻本。清 姚鼐《孙渊如观察万卷归装图》诗:“自兴雕版易钞胥,市册虽多乱鲁鱼。”
[ shì chán ]1.街市上的商店。2.商店集中的地方。廛(chán)。
[ shì chán ]市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遂诣 曹公”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唐 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还有市鄽沽酒客,雀喧鳩聚话蹄涔。”参见“市廛”。
[ shì chāng ]亦作“市倡”。都市中的妓女。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元 程棨《三柳轩杂识·评花品》:“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娼,李如东郭贫女。”
[ shì chǎng ]1.指商品买卖集中的场所。2.泛指商品交换的领域。如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等。3.指商品的买卖关系:~经济。~化改革。
[ shì chǎng tiáo jié ]以供求、价格、竞争和利益分配等为手段,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shì chǎng tiáo jié jià ]由生产者、经营者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在中国,是相对于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价格形式,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主要形式。包括企业协商定价、议购议销价格、集市贸易价格等。
[ shì chǎng jī zhì ]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shì chǎng jīng jì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自发地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以实现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于各生产部门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
[ shì chǎng tǐ xì ]在市场经济中,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全方位的、互相依存的开放的市场系统。
[ shì chǎng xìn xī ]反映某一市场基本情况(包括价格、供给、需求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