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è qì ]1.亦作“蔑弃”。轻视,鄙弃。《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2.见“蔑弃”。
[ tuō qì ]1.亦作“脱弃”。犹抛弃。2.见“脱弃”。
[ wěi qì ]唾弃 遗弃 扬弃 舍弃 丢弃。
[ qì bèi tiān xià ]帝王之死的婉词。
[ qì běn qiú mò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 qì běn zhú mò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qì bǐ cóng róng ]犹投笔从戎。指文人弃文就武。
[ qì cān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弃餐”檃括其义,用为典实。2.谓不暇进餐。形容事迫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