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ú jū ]1.囚禁。汉 刘向《新序·节士》:“﹝ 关龙逄 ﹞立而不去朝,桀 因囚拘之。”唐 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四:“岂知 晋 叔向,无罪婴囚拘。”2.指被囚禁的时期。清 刘大櫆《祭望溪先生文》:“其治三《礼》,半在囚拘。死而后已,其生不虚。”3.受束缚。唐 韩愈《同冠峡》诗:“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羇旅感和鸣,囚拘念轻矫。”4.比喻受束缚的人。唐 元稹《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四五年前作拾遗,諫书不密丞相知。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5.囚俘,俘虏。唐 柳宗元《铙歌鼓吹曲·高昌》:“麴 氏雄西北,别絶臣外区……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 rèn dá bù jū ]任性放纵,不受礼法拘束。
[ wú jū wú ài ]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 wú jū wú shù ]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 xū jū ]1.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2.指虚假不实。
[ xiǎo jū ]1.拘守小节。2.稍稍拘泥于。
[ xíng shì jū liú ]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简称刑拘。
[ xū jū ]《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后以“墟拘”喻孤居一隅,见闻不广。
[ yū jū ]迂阔而保守,不知顺应潮流;拘守陈规,迂腐而不知变通。
[ zhū jū ]亦作“株驹”。亦作“株枸”。枯树根。
[ zì jū ]1.拘囚自己。《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復命,而自拘於司败。”《韩诗外传》卷二:“晋文公 使 李离 为理,过听杀人,自拘於廷,请死於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其后 吴 令 孟宗 丧母奔赴,已而自拘於 武昌 以听刑。”2.束缚自己;局限自己。晋 张华《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金 元好问《闲闲公墓铭》:“大概公之文,出於义理之学,故长於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