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杖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zhì zhàng ]1.哀杖。2.刑杖。
[ zhǔ zhàng ]1.执持。三国 魏 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宋 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 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 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 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 贯休 所画 弥勒佛 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 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 鲧 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 zhǎo zhàng ]一种生活用品。形如手而弯其指,有长柄,背痒时用以抓爬。亦名如意。
[ zāo zhàng ]受到拷打。
[ zhàng jiàn ]1.亦作“杖劒”。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 渡 淮,信 杖剑从之。”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濯衣沐髮,杖劒辕门,撤洗足而相迎,下宾阶而顾问。”《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承涓 杖剑入宫,取 蜀主 宠姬数人以归。”2.喻举兵起事。《汉书·黥布传》:“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 汉王。”
[ zhàng jié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 zhàng jù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3.拄杖漫步。
[ zhàng jù wǎng huán ]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宋 苏轼《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 zhàng lí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唐 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宋 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2.藜杖;拐杖。唐 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宋 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明 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 zhàng lì ]依靠武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丰爵厚赏止於死战之士,则民利於有乱,俗竞於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 zhàng lín ]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 zhàng liú ]旧时刑罚的一种。先施杖刑,然后流放。
[ zhàng lǚ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3.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 zhàng lǚ xiāng cóng ]指追随左右。
[ zhàng lǚ zòng héng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 zhàng mǎ chuí ]执马鞭。
[ zhàng ná ]1.持桨。2.借指渔父。
[ zhàng niú ]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仪,以示春耕开始。
[ zhàng pū ]杖打,拷打。
[ zhàng qī ]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