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ǐ cuò ]1.犹废置。2.举措,行动。
[ zhǐ dào ]指军事上的失败之道。与“起道”相对。语出《六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 zhǐ fǎ ]宋 朝对文武臣转官的规定。宋 洪迈《容斋续笔·宰相爵邑》:“是时,婺相 以(国公)食邑过二千户为辞。寿皇 遣中使至 迈 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无体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拟定闻奏。遂以邑户无止法復命,乃竟行下。”宋 赵昇《朝野类要·入仕》:“﹝止法﹞:谓如文臣转中大夫,直候职及侍从格,方许转太中大夫。若执政,转至金紫光禄大夫,直候拜相,方许转行特进。又如武臣,转至武功大夫,若有军功,方许转行右武。餘人以三官比转一官。又如捧香只转至训武郎,年劳只转至承直郎之类。”
[ zhǐ gē sàn mǎ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 zhǐ gē wéi wǔ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 zhǐ gèn ]停止。语出《易·艮》:“《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唐 李程《蒙泉赋》:“宜习坎以为德,胡止艮而莫前!”
[ zhǐ jí ]终极;尽头。《归藏·启筮》:“滔滔洪水,无所止极。”清 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是故自 明 及我朝之兴,至今日五百年间,成学治古文者,综千百计,而未有止极。”
[ zhǐ jìng ]毕竟;究竟。唐 元稹《六年春遣怀》诗:“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唐 司空图《漫书》诗之三:“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前蜀 韦庄《多情》诗:“止竟多情何处好,少年长抱长年悲。”
[ zhǐ jìng ]尽头:学无~。科学的发展是没有~的。
[ zhǐ jūn ]让军队停止前进。《史记·项羽本纪》:“汉王 乃追 项王 至 阳夏 南,止军。”《晋书·苻坚载记下》:“诸将请乘胜入城,坚 惧为 冲(慕容冲)所获,乃击金以止军。”《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韩信 军﹞未至 井陘口 三十里,止舍”元 胡三省 注:“止军而舍息也。”
[ zhǐ kě sī méi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 zhǐ kě wàng méi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同“止渴思梅”。
[ zhǐ kū ]将祭时止住哭声。古代祭礼中的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