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è huò ]犹好乱。在祸乱中有所贪图。《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衅於勇,嗇於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杜预 注:“嗇,贪也。”《新唐书·陆馀庆传》:“中宗 朝,倖臣贵主斜封大行,蹈利嗇祸之人,与相乾没。”
[ shé huò ]亦作“虵祸”。谓由蛇引起的灾祸。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晋 许旌阳,吴猛 弟子也,当时 江 东多虵祸,猛 将除之……乃与 许 至 辽江,及遇巨虵,吴 年衰力不能制,许 遂禹步,勑剑登其首斩之。”
[ shòu huò ]遭受灾祸。《左传·昭公十三年》:“不杀 弃疾,虽得国,犹受祸也。”
[ tān huò ]1.取祸。贪,通“探”。2.喜作祸乱。谓不肯安分守己。
[ wú xū zhī huò ]指无辜受累而遭祸。
[ tiān zāi rén huò ]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 yáng huò ]指近代殖民主义的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灾难。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吾民之苦,亦已极矣!今又加以洋祸,其何以堪!”清 郭嵩焘《上合肥伯相书》:“即今日洋祸之烈,实始自禁鸦片烟。”吴稚晖《中山全书·传略·年表》:“鸦片烟战争一起,中国 开始有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