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ǎn kǎo ]谓已达到考查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
[ niàn sì kǎo zhōng shū ]指 唐 郭子仪。
[ lián kǎo ]查办,审理。廉,通“覝”。
[ què kǎo ]确切考证。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自中世以后,欧罗巴 歷史之中心点,实 条顿 人也。其民族移动之原因及其年代,虽不可确攷,要之自西历纪元三、四世纪,始出现於 欧洲 东部。”
[ ruò sàng kǎo bǐ ]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 shèng kǎo ]谓往昔的圣人。多指已故的帝王。
[ shōu kǎo ]1.拘捕拷问。2.准许入场考试。
[ lüè kǎo ]亦作“掠拷”。笞击拷问。考,通“拷”。
[ páng qiú bó kǎo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 sān kǎo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 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 尧 舜 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 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 诚之 为太淹缓,安用也。”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
[ sān kǎo lì ]具有三考资格的吏员。明 代吏员三年一考绩,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可以授官。《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凡有钱能干的,便到京中买个三考吏名色,钻谋好地方去做佐贰官出来,俗名唤做‘飞过海’。”
[ shén kǎo ]1.指宋神宗赵顼。2.指明神宗朱翊钧。
[ sī kǎo ]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独立~。~问题。
[ sòng kǎo ]1.见“送考”。2.亦作“送攷”。送考生参加考试。明 王世贞《科试考二》:“是岁始令先投诗文,礼部择可取者送考。”3.送交考问。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据禀,以其种地三十亩,节年欺隐未入流水,卑职以匆匆之 曲阜 送攷,但准差拘,未究其欺隐果实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