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í yuán jīng shè ]1.亦作“祇洹精舍”。“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晋 法显《佛国记》:“池流清浄,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 祇洹精舍 也。”北周 庾信《五张寺经藏碑》“舍卫 之国,祇洹之园”倪璠 注引《浮屠经》:“临儿国王 隐屠太子,父曰 屠头邪,母曰 莫邪屠,生处名 祇洹精舍,在 舍卫国 南四里。”2.泛指修行精舍。《宋书·范泰传》:“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祇洹精舍。”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製虽小,巧构难比。”参见“祇园”。
[ sāi jǐng fén shě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 sēng shè ]1.僧人的住所。2.指寺院。
[ shě běn qiú mò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shě běn zhú mò ]又说弃本逐末。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弃本逐末。”
[ shě bu de ]很爱惜,不忍放弃或离开,不愿意使用或处置:妈妈~孩子出远门。他从来~乱花一分钱。
[ shè cǎi ]即释菜。古代学子入学以苹蘩之属祭祀先圣先师叫舍采。舍,通“释”。
[ shě cè zhuī yáng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 shě de ]愿意割舍;不吝惜:你~把这本书送给他吗?。他学起技术来,真~下工夫。
[ shè diàn ]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释”。
[ shě duǎn lù cháng ]见“舍2短取長”。
[ shě fá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唐 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 shè guǎn ]住所;客舍。《孟子·离娄上》:“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宋 曾巩《繁昌县兴造记》:“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元 郝经《秋思》诗之四:“今年坐舍馆,江声满重关。”
[ shě jǐ cóng rén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