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n zi ]旧时北方人称口音跟自己语音不同的南方人:南~。
[ shān mán ]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南齐书·高帝纪上》:“﹝ 元嘉 ﹞二十三年,雍州 刺史 萧思话 镇 襄阳,啟 太祖 自随戍 沔北,讨 樊 邓 诸山蛮,破其聚落。”《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三月,秦 兵寇 南乡,拔之,山蛮三万户降 秦。”胡三省 注:“自 春秋 之时,伊 洛 以南,巴、巫、汉、沔 以北,大山长谷,皆蛮居之…… 后汉 祭遵 攻新城蛮、柏华蛮,破 霍阳聚,则 春秋 蛮氏之聚落也。其后又有巫蛮、南郡蛮、江夏蛮。襄阳 以西,中庐、宜城 之西山,皆蛮居之,所谓山蛮也。”
[ shēng mán ]是古时对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数民族的蔑称。
[ lóng huāng mán diàn ]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 máo mán ]语出《诗·小雅·角弓》:“如 蛮 如 髦。”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 róng mán ]1.亦作“戎曼”。即 蛮氏。古族名。西戎 的一支。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赤 者何?戎曼子 之名也。”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即 戎蛮子国。哀 四年,楚 围 蛮氏,尽俘以归。”2.泛指四夷。晋 张华《命将出征歌》:“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清 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吴、楚、秦、越,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参见“四夷”。
[ pú sà mán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重迭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2.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3.宋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阿拉伯文的音译。
[ nǎi mán ]1.也称乃蛮部,一作奈曼。古族名。2.蒙语“八”。
[ qiǎn mán ]我国古代对南方发展程度较高,生活习俗等比较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