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ī běn ]1.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商品是资本的三种物质承担者(或形式),但它们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商品体现着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时,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才成为资本。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2.比喻借以牟取利益的某种事物。
[ zī běn jiā ]占有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人。
[ zī běn jīn ]中国企业会计中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等。
[ zī běn lùn ]书名。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 zī běn shì chǎng ]进行中长期(一年以上)资金(或资产)借贷融通活动的市场。
[ zī běn xún huán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生产要素、商品),实现资本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 zī běn zhǔ yì ]1.指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基本的对抗阶级。它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2.指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 zī běn zhǔ yì jī běn jīng jì guī lǜ ]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价值增殖的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者直接消费,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地追求,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又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生产的盲目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造成商品过剩危机。正是这个规律决定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日趋严重,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灭亡。
[ zī běn zhǔ yì jī běn máo dùn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成为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社会过程,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资本家的私事,造成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尽量扩大生产,并无止境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造成生产能力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立。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这一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矛盾起支配的决定的作用。
[ zī běn zhǔ yì shè huì ]阶级社会的第三种形态。参见〔资本主义〕
[ zī bì ]财物;泉币。《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晋 陆机《辨亡论下》:“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羣蛮。”唐 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
[ zī bǐng ]1.天资,禀赋。宋 苏辙《除尚书右丞诸公免书》:“某家世寒陋,资禀冥烦。”《水浒传》第六一回:“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清史稿·选举志二》:“拟仿照同文馆例,於 上海 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2.规定发给的粮米。《新唐书·裴胄传》:“初,李兼 尝罢 南昌 卒千餘人,收资稟为月进,胄 白罢之。”《旧唐书》作“资粮”。
[ zī bù ]记载官员资格、履历的簿册。借指资格和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