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suō ]梭子;织具。唐 徐彦伯《春闺》诗:“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宋 谭宣子《鸣梭·自度》词:“织綃机上度鸣梭,年光容易过。”清 纳兰性德《南乡子·柳沟晓发》词:“灯影伴鸣梭,织女依然怨。”
[ míng tiān gǔ ]道教养身所用的一种扣齿法。
[ míng tiáo ]1.风吹树枝发声。2.指随风动摇发声的树枝。3.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又名高侯原。
[ míng tiáo ]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 míng tóng ]1.制作鸣琴的桐木。2.指琴。
[ míng tuó ]1.鼍鼓的响声。唐 薛能《吴姬》诗之八:“楼臺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鼉世上闻。”宋 范仲淹《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诗:“闲上碧江游画鷁,醉留红袖舞鸣鼉。”2.敲击鼍鼓。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饮论》:“醉得意,宜艳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鸣鼉,壮其神也。”宋 黄庭坚《寄袁守廖南卿》诗:“少得曲肱成梦蝶,不堪衙吏报鸣鼉。”3.鼍鼓。《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鼉,纵八阵,骋英雄。”
[ míng tuò ]敲击梆子使发声。常用以巡夜和聚众。
[ míng wā ]1.蛙鸣。比喻俗物喧闹。2.鸣叫的青蛙。
[ míng xián ]1.亦作“鸣絃”。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4.指弓弦。
[ míng xián kuí rì ]《晋书·嵇康传》:“康 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 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后以“鸣弦揆日”称赞 嵇康 的恬静寡欲,坦荡无私。《后汉书·逸民传论》:“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犹不显,况怨累之为哉!与夫委体渊沙,鸣弦揆日者,不其远乎!”李贤 注:“鸣弦揆日,谓 嵇康 临刑顾日景而弹琴也。论者以事迹相明,故引 康 为喻。”
[ míng xián ]犹叩舷。古人叩船舷以为歌咏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