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ù jīng ]寄居京城。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故事,凡八旗外任文武官员、各省驻防旗人、北部 蒙古 藩属、附京皇粮庄头,每届三年,均有比丁之例。”
[ fú jīng ]古代 高丽 人对家中小仓库之称。
[ jīng bā cùn ]流行于 北京 的一种长约八寸的旱烟袋管。
[ jīng bái lí ]北京地区产的一种梨。果实皮薄,肉厚,味甜多汁,香味浓郁。
[ jīng bào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
[ jīng bào lián dēng huáng jiǎ ]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 jīng bào rén ]谓从京城来的向科举中试或升官者报喜的人。
[ jīng běn ]指京刻本图书,区别于蜀本、杭本、闽本等。
[ jīng cāng ]1.大粮仓。2.清朝在北京设有十三个粮仓,通称“京仓”。其中:禄米、南新、旧太、富新、兴平五仓在朝阳门内,海运、北新二仓在东直门内,太平、万安二仓在朝阳门外,本裕、丰益二仓在德胜门外,储济、裕丰二仓在东便门外。见《清会典·仓廒》。
[ jīng cáo ]清 代称朝廷各部衙门司官以下的属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近二三年京曹日窘,寻常部院官出无车马者什九。”郑观应《盛世危言·通使》:“戊子岁曾遣京曹分往各邦游歷。”
[ jīng chá ]明 清 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 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 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明史·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閒往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这位 淮安府 乃是翰林出身,放过一任学臺,后来又考取御史,补授御史,京察一等放出来的。”参阅《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
[ jīng cháo guān ]宋 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称。
[ jīng dǐ ]京都的邸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人也是一个少年,喜谈乐道,把这封家书一节,顷刻间遍传京邸。”清 昭槤《啸亭续录·超勇亲王》:“虏使 哈柳 至,强辩士也,謁王於京邸。”
[ jīng dǐ ]《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谓谷米堆积如山。后因以“京坻”形容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