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é zǎi ]又称“玄蛤”、“花蛤”。软体动物,双壳纲,帘蛤科。贝壳卵圆形,长约4~5厘米。生活在浅海泥沙滩中。中国、菲律宾、日本都产,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养殖贝类。
[ gǎn zǎi ]1.犹敢情。自然,当然。2.犹敢情。表示赞叹。
[ mài zhū zǎi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拐、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鹤山人称之为“卖猪仔”。
[ mǎ zǎi ]1.马驹。2.方言。流氓恶霸的狗腿、帮手。
[ yóu zhī zǎi ]方言。指油腔滑调的男孩子。《羊城晚报》1982.5.25:“香港 孩子的语汇,又是早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孩子的油腔滑调,竟如出自某些成人口中一样。至于一些‘油脂仔’、‘油脂妹’所用的语汇,就连正派的成人也听不懂。”
[ zhū zǎi ]1.〈方〉幼猪;猪苗。2.旧指被诱拐出国卖苦力的中国人。
[ zhū zǎi guó huì ]指被政治野心家收买、利用的议员组成的御用国会。
[ zhū zǎi yì yuán ]对被收买、利用的国会议员的鄙称。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代议士,都变成了猪仔议员,有钱就卖身,分臧贪利,为全国人民所不齿。”孙中山《国民要以人格救国》:“至于国家的行政,都是由 曹锟、吴佩孚 任用 满清 的官僚和猪仔议员去办理。”廖仲恺《石井兵工厂青年工人学校演词》:“我们听见 袁世凯 做皇帝的时候,他用钱来收买无耻的猪仔议员,使他们不反对他做皇帝。”
[ zǎi ]1.〈方〉具有某种特征或从事一定职业的年轻男子:肥~。打工~。2.同“崽”。[ zǐ ]幼小的牲畜、家禽等:~猪。~鸡。[ zī ]〔仔肩〕负担;责任。
[ zǎi běng ]清 代 西藏 地方官名。管理财政,掌铸钱。参阅《卫藏通志·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