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àn duān kūn ní ]天地显示的征兆。
[ duò ní ]犹疲乏。《管子·轻重戊》:“归市亦惰倪,终日不归。”郭沫若 等集校引 马非百 曰:“‘惰倪’二字,又见《管子·正世篇》,其言曰‘力罢,则不能无堕倪’,‘堕’即‘惰’字之误也。‘倪’,于省吾 云:应读作‘薾’……惰薾謰语。《庄子·齐物论》:‘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薾为疲役貌,正与惰义相因。”
[ bǐ ní ]1.城墙上齿状的矮墙。2.斜视,有厌恶或轻蔑的意思。
[ ní huàn zhī ]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 pí ní ]城上女墙。《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杨伯峻 注:“陴,城上女墙也。亦曰陴倪。”
[ pì ní ]城上女墙,有箭孔,可望城外远处,称为“僻倪”。《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晋 杜预 注:“陴,城上僻倪。”孔颖达 疏:“陴,城上小墙。僻倪者,看视之名。”杨伯峻 注:“陴,城上女墙也。亦曰陴倪。”参见“俾2倪”。
[ mào ní ]老少。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赵岐 注:“旄,老耄也。倪,弱小,繄倪者也。
[ wáng ní ]传说为 尧 时贤人,啮缺 之师。
[ tiān ní ]1.自然的分际。2.犹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