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ún bàng yào lí ]东汉 梁鸿 字 伯鸾,为避世高士,“及卒,伯通 等为求葬地於 吴 要离 冢傍。咸曰:‘要离 烈士,而 伯鸞 清高,可令相近。’”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因以“魂傍要离”为称颂死者操守高洁之典。
[ lù bàng ér ]1.路旁小儿。2.路旁闲荡者。
[ kào bàng ]1.依傍,依靠。2.指可以依靠的人。
[ shǐ xìng bàng qì ]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 liǎng bàng ]同“两旁”。《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唐 孔颖达 疏:“郭璞 曰,鑣马勒傍铁也。言置铃於马口之两傍。”《汉书·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至 未央宫 鉤盾中”唐 颜师古 注:“掖门在两傍,言如人臂掖也。”
[ niú tóu ā bàng ]见“牛头阿旁”。
[ piān bàng ]1.偏旁。2.不正。指旁门左道。3.偏偏靠近。
[ yī kōng yī bàng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 yǐ bàng mén hù ]指依附、投靠某一门派或集团。
[ xiāng bàng ]1.靠近;依傍。《水浒传》第二三回:“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自己与 王惠,短拨着牲口骑了,相傍而行。”《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待到明年家乡原野的迎春花开,我一定会相傍在你的身旁。”2.谓男女相配。清 李渔《蜃中楼·双订》:“我才卿貌,今生合该相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