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ó léng wán jiǎo ]指磨削棱角。
[ wán bì ]1.亦作“刓敝”。摩挲致损;磨损,损坏。《史记·淮阴侯列传》:“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宋 梅尧臣《吴冲卿鼓契》诗:“雄雌曾不离钟室,百年刓弊知者稀。”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小印﹞稜角刓敝,而篆文颇古雅有致。”2.凋敝。唐 柳宗元《愈膏肓疾赋》:“余能理亡国之刓弊,愈膏肓之患难。”《新唐书·窦建德传》:“今水潦为灾,民力刓敝。”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况积习刓弊,又数十年。”
[ wán dù ]谓弊害。《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今议者条其刓蠹,悉皆明白,未即采听,何勇於兴利而怯於除害乎?”
[ wán fāng wéi yuán ]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
[ wán lè ]磨损;碎裂。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六:“至 隋 开皇 六年,迁其石於 长安,文字刓泐不可知。”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今人製陶砚……然最佳者不能十年輒败,至有三五年遂刓泐不可用者。”
[ wán quē ]1.亦作“刓闕”。磨损残缺。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东坡《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2.犹败坏。唐 韩偓《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宋 岳珂《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 wán tī ]削剃。 晋 孙绰 《喻道论》:“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鬚髮,残其天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