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ū bāo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端木蕻良《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3.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猎人与孔雀》:“许多姑娘来找他丢包,谈情,他也不睬,一天只是去打猎。”
[ fàng bāo fu ]比喻解除思想上的负担。
[ cǎo bāo ]1.用稻草等编成的袋子。2.装着草的袋子,比喻无能的人:这点儿事都办不了,真是~一个!
[ èr bāo ]1.指唐包何与包佶。2.指清包捷与包振。
[ dǐng bāo ]1.谓服劳役,当苦差。2.暗中更换。
[ chī bù liǎo bāo zhe zǒu ]见“吃不了兜着走”。
[ bēi bāo ]1.行军或外出时背在背(bèi)上的衣被包裹:打~。2.一种可以背在背(bèi)上的包。
[ bēi bāo fu ]比喻有沉重的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负担:事情做错了,改了就好,不必~。
[ fēn piàn bāo gān ]划出范围,负责完成任务。
[ guǒ bāo ]1.包裹;行李。2.包,包装。3.包围。
[ jiān bāo bìng róng ]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同“兼容并包”。
[ dǎo bāo ]1.冒名顶替。明 徐渭《答兄子官人》:“老朽向来只做倒包,观‘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儻许倒包,幸另定一官人或擅技名氏,如此则不苦辞也。”2.指受雇假冒身份,代人服役应差。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嘉 隆 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僱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 尤聪 ﹞再要改行,没了资本,往衙门里与人替差使做倒包。”3.谓使人罄尽囊中钱财。清 昭槤《啸亭杂录·湖北谣》:“毕 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 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 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謡曰‘毕 不管,福 死要,陈 倒包’之语。”
[ hóng bāo ]包着钱的红纸包儿,用于馈赠或奖励等: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