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xiè ]旧时官府衙门的别称。廨(xiè):官署。
[ gōng xiè běn qián ]唐 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从 北朝 起到 隋 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唐 武德 元年(公元618年)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以下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钱”。以后利率有降低趋势,但到 会昌 元年(公元841年)月息仍定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唐会要》卷九一载,开元 六年(公元718年)秘书少监 崔沔 说:“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於平民,已为重赋。”
[ gōng xiè tián ]隋 唐 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 开皇 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 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 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jùn xiè ]郡府。《宋书·周朗传》:“火逸烧郡廨,朗 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唐 司空图《月下留丹灶》诗序:“诗题五字,乃真仙之词也……熟视木文,则字皆隐起成列矣。某年中,廉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 xiè qián ]隋 初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