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ǔ yǎng wú kuì ]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 bù kuì ]当之无愧;当得起(多跟“为”或“是”连用):郑成功~为一位民族英雄。
[ jiù kuì ]由于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惭愧。
[ kuì chǐ ]羞耻。《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唐 韩愈《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 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宋 苏辙《<孟子>解》:“人之为不善也皆有愧耻不安之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 kuì cí ]不真实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唐 白居易《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絶之。”金 王若虚《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无实之誉,君子不以为荣;无实而誉人,君子谓之愧辞。”
[ kuì fèn ]犹恼羞成怒。《宋史·何承矩传》:“承矩 条杀获以諭州民,或揭於市,契丹 愧忿,故有此役。”
[ kuì fú ]1.惭愧而心服。2.谓对人佩服,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