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àn máo ]1.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2.《诗·鄘风》篇名。
[ bǐng máo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时推忠孝。”宋 曾巩《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 gān máo ]揭旄于竿,以招贤者。引申为礼贤。《左传·定公九年》:“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孔子家语·好生》:“竿旄之忠告至矣哉。”汉 焦赣《易林·履之损》:“竿旄旌旗,执帜在郊。”
[ jùn máo ]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
[ jīng máo ]1.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2.泛指旗帜。3.借指官兵。
[ máo chē ]官名。春秋 时掌兵车,从行。《左传·宣公二年》:“赵盾 为旄车之族,使 屏季 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杜预 注:“旄车,公行之官。”孔颖达 疏:“主公车行列,谓之公行;车皆建旄,谓之旄车之族。”
[ máo dào ]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 máo huī ]1.即旌麾。帅旗。2.泛指旗帜。
[ máo jié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 máo jīng ]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茅”。汉 刘向《新序·杂事四》:“楚庄王 伐 郑,克之。郑伯 肉袒,左执旄旌,右执鸞刀,以迎 庄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