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āng zú ]1.邦国宗族。2.籍贯姓氏。
[ gōng zú ]1.诸侯或君王的同族。《诗·魏风·汾沮洳》:“殊异乎公族。”毛 传:“公族,公属。”郑玄 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汉书·刘歆传》:“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隋书·嗣王集传》:“帝不忍加诛,乃下詔曰:‘……虽復王法无私,恩从义断,但法隐公族,礼有亲亲。’”《明史·镇平王有爌传》:“﹝ 朱有爌 ﹞又採歷代公族贤者,自 夏 五子迄 元 太子 真金 百餘人,作《贤王传》若干卷。”章炳麟《秦政记》:“六国公族散处閭巷之间,秦 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结人,公族之欲復其宗庙,情也。”2.指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自是 晋 无公族。”杜预 注:“无公子,故废公族之官。”
[ gōng zú dài fū ]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左传·昭公五年》:“韩襄 为公族大夫,韩须 受命而使矣。”《国语·晋语七》:“欒伯 请公族大夫。”韦昭 注:“公族大夫,掌公族与卿之子弟。”汉 刘向《列女传·晋赵衰妻》:“及 盾 为正卿,思 赵姬 之让恩,请以 姬 之中子 屏括 为公族大夫。”
[ bù lǎ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 dǎng zú ]1.党与和亲族。2.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北史·拓跋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閭,五家为比隣。”
[ fēi wǒ zú lèi ]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 fēi zú ]非同族之人。《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汉 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絶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
[ dì fāng mín zú zhǔ yì ]多民族国 家内少数民族剥削阶级的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一般表现为保守、排外,从狭隘的本民族利益出发,否定国家整体利益,反对民族团结。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 dú ló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 一。人口0.6万(1990年)。分布在云南省贡山。有本民族语言,兼通怒语、傈僳语。建有贡山独龙族怒族 自治县。
[ ā chā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8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盈江、梁河两县。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 dé áng zú ]旧称崩龙族。中 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5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临沧、思茅等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 dò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51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 dòng zú dà gē ]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bái yī mín zú ]朝鲜 民族的代称。
[ è wēn kè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 一。人口2.6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有本民族语言。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建有鄂温克族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