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uí liú ]1.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2.指帝王。3.指居侯王之位。
[ jiǔ liú miǎn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 chén liú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
[ chén liú ]帝王之冠。借指帝王。唐 无名氏《梅妃传》:“忆昔 太液 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明 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不久量移 儋耳,重拜宸旒。”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嘉靖 初年,世宗 升殿,尚宝卿 谢敏行 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 shí èr liú ]1.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2.借指天子。
[ níng liú ]1.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2.代称帝王。
[ liú jīng ]1.亦作“旒旍”。有垂旒的旌旗。2.指铭旌。
[ liú kuàng ]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2.借称帝王。
[ liú qí ]含义旒旗 指铭旌,古人用以书德行。历史记载《文选·潘岳》:“行以号彰,德以述美。敢托旒旗,爰作斯诔。
[ liú yǐ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2.借称帝位。
[ liú zhuì ]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附赘。唐 杜甫《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仇兆鳌 注:“《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繫属,如旗之縿为旒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刘琨《劝进表》:‘国家之危,有若缀旒。’”按:《公羊传·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赘旒然”。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本原既得,不独《蓉渡》为糟粕,即《乌丝》《载酒》亦成旒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