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èng zhàng ]亦作“鐙仗”。即镫棒。
[ chán zhàng ]佛教徒坐禅欲睡时,用来使惊醒的竹杖。泛指僧人用的手杖。
[ bīng zhàng ]1.亦作“兵仗”。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清 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3.借指执兵杖的人。唐 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人耳。”
[ hé huān zhàng ]五代 时 刘铢 所置酷刑。用刑时两杖同时击打,称合欢杖。
[ huán zhàng ]犹藜杖。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
[ bān zhàng ]1.藕的别名。2.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3.斑竹所制的手杖。
[ jī zhàng ]古代迷信习俗。日月食时,大夫之妻敲打棒杖以救。
[ jiǔ jié zhàng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2.泛指手杖。
[ cì zhàng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 汉,后世不废。清 查慎行《山野老人远来祝万寿者以千计目睹盛事纪之以诗》:“赐酺还赐杖,好向后生夸。”《清史稿·沉德潜传》:“復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歷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元 虞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间车驾时巡,既度 居庸,皇太后宫幄在 龙虎臺,猝遣使召公宫门下,以中旨切责之,赐杖,公创甚,舆归京师。”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一·伶官干政》:“伶人恣横,至操文学词臣进退之权,不待与 钱寧 通逆 濠,已当寸磔矣,乃仅赐杖遣戍凶终,世谓尚未蔽辜云。”清 昭槤《啸亭杂录·马僧》:“余醉与材官角斗,将军怒,赐杖。”
[ jù zhàng ]古礼年五十得扶杖,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故以“屨杖”为敬辞,用以称老人。明 唐顺之《与刘南坦尚书》:“回首故山,可为太息,不久图返初服,奉侍屨杖,当有日也。”
[ kē zhàng ]谓处以杖刑。宋 苏轼《乞医疗病囚状》:“欲乞每有病囚,令狱官、县令具保,明以申州,委监医官及本辖干繫官吏觉察,如诈称病,狱官、县令皆科杖六十。”《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十五年,户部议:‘准法,输官物用四钞……若輒取户钞,或追验於人户者,科杖。’”
[ āi zhàng ]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
[ dān zhàng ]1.亦作“担仗”。担子。指行李、货物等。2.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