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án dú ]1.频繁轻慢。2.繁杂琐细。3.冒昧干扰。
[ hù dú ]1.古水名。指 吴淞江 下游近海处一段(今 黄浦江 下游)。因当地人民用“沪”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袁府君 即日便征,遗 已聚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於 沪瀆,败。”唐 陆广微《吴地记》:“﹝ 崑山县 ﹞东南一百九十里,有 晋 将军 袁山松 城,隆安 二年筑,时为 吴郡 太守,以御 孙恩 军,在 沪瀆 江滨,半毁江中。”2.见“沪瀆垒”。
[ hù dú lěi ]古垒名。为 东晋 虞潭、袁山松 先后所筑。故址在今 上海市 旧 青浦镇 西,宋 代已沦入江中。《晋书·虞潭传》:“又修 沪瀆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晋书·孙恩传》:“吴国 内史 袁山松 筑 沪瀆垒,缘海备 恩。”清 吴伟业《江上》诗:“江过 濡须 谁筑垒?潮通 沪瀆 总安流。”
[ chǎn dú ]阿谀在上的人和轻侮在下的人。语本《易·繫辞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高亨 注:“諂,甘言媚人曰諂。瀆借为嬻,轻侮人曰嬻。”《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裴子野 论曰:‘……干进务得,兼加諂瀆,无復廉耻之风,谨厚之操。’” 明 李东阳 《白公墓志铭》:“上下交际不为諂瀆,有长厚之风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儒者言无鬼神,大要虑人諂瀆耳。虑諂瀆则可,谓无鬼神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