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ěr bǐ ]1.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记录,谓之“珥笔”。2.指诉讼。
[ ěr diāo ]1.插戴貂尾。2.指贵官显宦。
[ ěr hé ]谓冠上插戴鹖尾。鹖,雉类。古代天子之近卫武臣,在冠左右插雉尾,以示勇武。
[ bèi ěr ]指背谲、抱珥,即日旁云气。《开元占经》卷八引 南朝 宋 何法盛《晋中兴书》:“义兴(熙)六年五月丙子,日晕,有背珥,是时 卢龙 逼京都,战於郊也。”
[ chán ěr ]古代侍从官的冠饰。蝉,蝉文。珥,珥璫。后借指高官。
[ jiě ěr ]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 chāi ěr ]1.钗为发饰,珥为耳饰。泛指妇人的首饰。2.泛指聘物。
[ ěr ěr ]指耳饰。冰心《寄小读者》五:“都女儿二十上下年纪……头上手上戴满了簪子、耳珥、戒指、镯子之类,说话时善能作态。”
[ rì ěr ]太阳色球层有时向外猛烈喷出的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主要是炽热的氢气。只有用某些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中国就有了世界最早的日珥记录。珥(ěr)。
[ liǎng ěr ]指日、月两旁的光晕。古代认为是灾变的征兆。《宋书·五行志五》:“晋愍帝 建武 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弥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晕,左右两珥。”《隋书·天文志下》:“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天下大战。”《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二月﹞丁未,日有两珥。”
[ qīng ěr ]指日晕或月晕。一种因光的折射现象而在日、月周围形成的青色光晕。唐 陈陶《关山月》诗:“度磧衝云朔风起,边笳欲晚生青珥。”《宋史·天文志五》:“﹝ 隆兴 二年﹞七月甲申朔,日生赤黄晕不匝,上生重晕,又生背气及青珥。”
[ tuō zān ěr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汉 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脱簪”。《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 yú ěr ]1.比喻人姿质美好。2.女子耳上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