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ù bā ]亦作“瓠芭”。传说 春秋 时 楚国 的著名琴师。
[ hù féi ]《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 ﹞身长大,肥白如瓠。”后以“瓠肥”喻白胖。宋 苏轼《后杞菊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宋 陆游《书叹》诗:“布衣儒生例骨立,紈裤市儿皆瓠肥。”宋 刘克庄《贬徐相师》诗:“使君岂必如椰大,丞相元来要瓠肥。”
[ hù guā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嫩时可做蔬菜。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叫瓠子,有的地区叫蒲瓜。
[ hù hú ]1.一种盛液体的大腹容器。2.喻虚有其表。
[ kāng hù ]空壶,破瓦壶。多用以喻庸才。
[ hù luò ]1.大貌,空廓貌。《庄子·逍遥游》:“魏王 貽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陆德明 释文:“简文 云:‘瓠落’犹‘廓落’也。”金 刘从益《三弟手植瓢材且有诗予亦戏作》:“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2.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明 归有光《祭方御史文》:“公孙 蠖屈於南宫之试,予亦瓠落於东海之滨。”清 黄景仁《闻龚爱督从河南归》诗:“我行瓠落无所惜,岁岁年年去乡国。”
[ hù piáo ]1.即瓠芦。2.指用葫芦剖制而成的盛器。
[ hù qiū ]古地名。春秋 晋 地。在今 山西 垣曲 东南。又名 阳壶、壶丘。《左传·襄公元年》:“彭城 降 晋,晋 人以 宋 五大夫在 彭城 者归,寘诸 瓠丘。”
[ hù yè ]1.瓠瓜的叶。古人用为菜食和享祭。《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毛 传:“幡幡,瓠叶皃。庶人之菜也。”《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每春秋饗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2.《诗·小雅》篇名。《诗》序谓为思念古人“不以微薄废礼”之诗。《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叔孙豹、曹大夫 入於 郑,郑伯 兼享之。子皮 戒 赵孟,礼终,赵孟 赋《瓠叶》。”杜预 注:“义取古人不以微薄废礼,虽瓠叶兔首,犹与宾客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