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à wú wèi ]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的精神。
[ jīng wèi ]敬慎。宋 曾巩《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伏惟皇帝陛下有聪明好古之质,有恭俭爱人之诚,兢畏万机,仔肩一德。”宋 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公之从 郑 薛 也,以克己兢畏为主,敬德集义,於 张公 尽心焉。”
[ kǒng wèi ]1.畏惧。《战国策·秦策一》:“犀首 战胜 威王,魏 罢弊,恐畏,果献 西河 以外。”《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恐畏欲啼。”宋 程大昌《演繁露·箭贯耳》:“诣廷门谢罪则用箭贯耳,以示恐畏,非以意为之也。”2.犹恐怕。副词。表示估计或担心。《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夜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唐 虞世南《咏萤》:“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 cì wú wèi ]唐、五代 间,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称“赐无畏”。
[ bǐng wèi ]亦作“禀畏”。犹敬畏。宋 范仲淹《又上吕相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 田神功 等不復稟畏,光弼 愧恨成疾。”
[ huì bīng wèi xíng ]指慎于用兵和用刑。
[ kě wèi ]1.令人畏惧。《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颖达 疏:“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左传·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晋 杜预 注:“夏日可畏。”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目睢盱可畏。”2.令人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仙乐隐隐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后送,一道光明可畏。”宋 曾巩《王无咎字序》:“补之 明经术,为古文辞,其材卓然可畏也。”
[ kuì wèi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南朝 梁 沉约《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唐 孙樵《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 jū wèi ]1.拘束畏惧。2.谓使人感到拘束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