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ī bìng ]1.缺点;毛病。《书·大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孔 传:“谓三叔流言,故 禄父 知我 周 国有疵病。”宋 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金 元好问《陶然集诗序》:“后数日復取读,疵病復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宋 人词亦有疵病,断不可学。”《花城》1981年第3期增刊:“得到了名贵的彝鼎金石,也是抚摩把玩,指摘疵病。”2.非议,指出缺点、毛病。宋 苏辙《催行役法札子》:“惟是役法首尾五年,民间终未得安便。若不及今完治,实恐久远姦人指以为词,疵病圣政。”宋 叶适《张令人墓志铭》:“自篤信力学之士,随其分量所得,毫釐有间,苟不尽知,趋舍异涂,輒相疵病。”
[ cī chún ]疵病与粹纯。语本 唐 韩愈《读〈荀〉》:“孟氏(孟軻)醇乎醇者也,荀(荀卿)与 扬(扬雄)大醇而小疵。”后因指圣人与大贤。
[ cī diǎn ]缺点;毛病:这匹布洁白光滑,没有什么~。
[ cī fèi ]谓非议人家的过失,认为应废黜不用。
[ cī gòu ]1.瑕斑和污垢。亦单指污垢。宋 何薳《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紫蟾蜍,端溪 石也。无眼正紫色,腹有古篆‘玉溪生山房’五字,藏於 吴兴 陶定 安世 家,云是 李义山 遗砚,其腹疵垢,真数百年物也。”2.引申为错误,邪恶。《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鬱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
[ cī huǐ ]缺点;过失。语本《易·繫辞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宋 曾巩《祭亡妻晁氏文》:“归我之昔,明年始笄。言无疵悔,动应衡规。”
[ cī jiǎ ]1.腹中结块之疾。2.指责,指摘。
[ cī lèi ]1.指文字繁复、不简洁之病。2.表现出缺点、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