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ǔ zhēng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
[ gǔ zhēng ]1.弹筝。2.草名。又名结缕。贴地蔓生,根如线相结。
[ huán yī zhēng ]用乐曲传达心曲。
[ fēng zheng ]一种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 jǐn zhēng ]筝。筝上的绘文似锦,故称。
[ míng zhēng ]1.筝。弹拨乐器。南朝 梁简文帝《筝赋》:“陈宝器於紈罗,抚鸣筝而动曲。”唐 李白《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絃将手语弹鸣筝。”王鼎《焚椒录》引 辽 萧观音《回心院》词:“张鸣筝,恰恰语娇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2.弹筝。明 唐顺之《永年公馆夜宿》诗:“静院无朋休对酒,高楼有女独鸣筝。”
[ luán zhēng ]筝的美称。亦泛指美乐。
[ qín zhēng ]古 秦 地(今 陕西 一带)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 秦 蒙恬 所造,故名。
[ qín zhēng zhào sè ]秦国 的筝和 赵国 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南朝 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词》之二:“雕屏匼匝組帷舒,秦 筝 趙 瑟挾笙竽。”
[ xiàn duàn fēng zhēng ]亦作“線斷風箏”。断了线的风筝。喻失去联系,无从寻觅。元 马致远《集贤宾·思情》套曲:“他便似無根蓬草,任飄零不厭塵埃。假饒是線斷風筝,落誰家也要箇明白。”《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大尹再教放下籃去取時,杳無蹤跡。一似石沉大海,線斷風筝。”
[ yín zhēng ]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 zhēng jì ]弹筝的艺妓。清 吴伟业《侠少》诗:“柳市 博徒珠勒马,柏堂 筝妓石华裙。”
[ zhēng ruǎn ]秦筝与阮咸。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
[ zhēng yàn ]筝柱。因筝柱斜列如雁行,故称。
[ zhēng zhù ]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唐 钱起《送崔十三东游》诗:“千里有同心,十年一会面。当杯缓筝柱,倏忽催离宴。”唐 李商隐《独居有怀》诗:“浦冷鸳鸯去,园空蛺蝶寻。蜡花长递泪,筝柱镇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