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ì shòu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
[ hēi shòu ]1.黑色绶带。《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成帝 绥和 元年长相皆黑綬。”《后汉书·滕抚传》:“阴陵 人 徐凤、马勉 等,復寇郡县,杀略吏人,凤 衣絳衣,带黑綬,称‘无上将军’。”明 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2.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唐 王贞白《送马明府归山》诗:“免遭黑綬束,不与白云疎。”
[ lán shòu ]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丝带的不同颜色,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蓝绶表示等级较低的官吏。
[ chī shòu ]螭纽及系纽的丝带。指官印。
[ jīn yìn zǐ shòu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后代指高官显爵。
[ jīn zhāng zǐ shòu ]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 jiě yìn shòu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
[ qīng shòu ]1.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亦借指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 官,位上卿,银印青綬,掌副丞相。”《后汉书·舆服志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刘昭 注:“﹝青綬,﹞一号青緺綬。”唐 刘禹锡《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身在絳纱传六艺,腰悬青綬亚三台。”明 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清 方文《送杜于皇北上廷试》诗:“旧交强半拖青綬,政府谁当坏白麻。”2.借指高级官吏。《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 兵见 坚 士众甚整,不敢攻城”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英雄记》:“陈郡 太守 胡軫 ……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綬,乃整齐耳。’”3.喻植物藤蔓。清 谭嗣同《怪石歌七古》:“石兮石兮何痀僂,女萝纷披带青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