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g huǎn ]病名。即风瘫。 唐 李朝隐 《让扬州长史起复第二表》:“又臣先患风缓,顷加心疾,触事迷错,鲜能行步。”《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安禄山 反,遣 张通儒 劫百官置 东都 ,伪授 虔 水部郎中。因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 灵武 。”参见“ 风瘫 ”。
[ fù biǎn hé huǎn ]古代四大名医的并。
[ dī huǎn ]1.(声音)低而缓慢:他语调~,但口气很坚决。2.(地势)低而坡度小:这里地势~,气候温和。
[ kuǎn huǎn ]1.徐行貌。唐 元稹《野节鞭》诗:“春来信马头,款缓花前轡。”2.延缓,延迟。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四:“今衅已成,代北 各屯兵马境上,争论逾年未决。横使再至,事归朝廷自当之,则恐理难款缓,便要可否。”
[ cì huǎn ]恩准缓缴租赋。清 龚自珍《地丁正名》:“我 仁皇帝 永免滋生人口之赋,并入他赋,有赐蠲、赐缓、赐賑而无赐復。”
[ huǎn bào ]谓延迟报聘。聘,指诸侯之间的互相访问。《左传·襄公七年》:“季武子 如 卫,报 子叔 之聘,且辞缓报,非贰也。”杜预 注:“子叔 聘在元年,言国家多难,故不时报。”
[ huǎn bù jì jí ]指慢的行动或办法不能帮助解决急切的事情:临渴掘井,~。
[ huǎn bù dài chē ]缓:舒缓不急切。慢步行走以代乘车。
[ huǎn bù dāng chē ]见“緩步代車”。
[ huǎn chōng guó ]地处于两个敌对国家或集团之间的,不介入双方冲突的国家或地区。
[ huǎn dài ]1.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杨士勋 疏:“缓带者,优游之称也。”《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宋 王安石《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2.犹解带。《后汉书·鲍昱传》:“初,德 被病数年,昂 俯伏左右,衣不缓带。”
[ huǎn dài qīng qiú ]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资治通鉴·後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緩帶輕裘而進,令 張彦 之卒擐甲執兵,翼馬而從。”
[ huǎn dài zhī sī ]《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后遂以“缓带之思”表示求子心切。清 姚鼐《伍母陈孺人六十寿序》:“﹝ 杨孺人 ﹞贤明而好义,急缓带之思,乃得生母 陈孺人 来归,生子 瑛 及 光瑜。”参见“缓带”。
[ huǎn ěr ]1.垂耳。2.古地名。即儋耳。
[ huǎn fú ]宽大舒适的官服。与戎装等紧身衣服相对而言。
[ huǎn gē ]1.见“缓声歌”。2.指音调柔缓之歌。详“缓歌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