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n líng ]清 代礼冠上的饰物。插在冠后,用鹖尾制成,蓝色,故称。初用以赏赐官阶低的功臣,后很滥,并可出钱捐得。
[ dǐng líng ]即花翎。清 代冠饰上向后下垂拖着的孔雀尾翎羽,故又称“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而极灿烂鲜明的一圈,叫做眼。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没有眼的叫蓝翎。清 初,花翎只赏给得朝廷特恩的贵族十大臣,咸丰 以后赏戴甚滥,又开捐例。《中国歌谣资料·咸丰坐了十年半》:“咸丰 坐了十年半,顶翎赏了一大片,说他是文科,未曾把书念。”《文史哲》1989年第6期:“其中有 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监察御史 余上华 奏折,奏道:‘……仅予撤消京堂摘去顶翎,殊不足以蔽辜,应请旨将 李德立、庄守和 立予屏斥,严治其罪,以告天下。’”
[ é líng ]1.亦作“鵞翎”。鹅的羽毛,色白。2.比喻洁白的手腕。
[ jiǎn líng ]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
[ líng dǐng ]清 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顶子的并称。亦为官爵的代称。
[ líng máo ]1.鸟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长羽毛。2.指以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
[ líng zi ]1.清代官吏礼帽上装饰的表示品级的翎毛。2.戏曲中武将帽子上所插的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