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ì bō ]也作荜茇。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卵状心形,花小,雌雄异株,穗状花序,浆果卵形。干燥果穗入药,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等作用。
[ bì lù lán lóu ]见“蓽路藍縷”。
[ bì mén ]用竹荆编织的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孔丛子·抗志》:“亟临蓽门,其荣多矣。”唐 王维《山居即事》诗:“鹤巢松树遍,人访蓽门稀。”清 钱谦益《投老》诗:“投老经年掩蓽门,清斋佛火自晨昏。”
[ bì mén guī dòu ]筚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
[ bì mén wěi xiàng ]指贫苦人家所居之处。宋 叶適《廷对》:“嗟夫!蓽門委巷之士,其勢與力不足以自存矣,可謂微也,而猶不忘於求仁。”参见“蓽門”。
[ héng bì ]1.横木编荜以为门户。喻简陋的房屋。常借指平民和隐士的居室。2.用作自谦之辞。犹言寒舍。
[ péng bì shēng huī ]蓬荜增辉。
[ péng mén bì hù ]用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 qǐ bì ]谓艰苦创业。蓽,通“篳”。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篳路蓝缕,以启山林。”《清史稿·礼志一》:“一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其始关外启蓽,崇祭天神暨羣祀祖禰,意示从俭。凡所纪録,悉用国语、国书。入关后,有举莫废。”参见“篳路蓝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