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ěng fàn píng piāo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 gěng jì píng zōng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 fú píng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叶子下面生须根,花白色。全草入药。
[ fēng píng làng jì ]比喻飘泊无定。柔石《二月》:“萧涧秋 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跡,跑过 中国 底大部分的疆土。”
[ chì píng ]《孔子家语·致思》:“吾昔之 郑,过乎 陈 之野,闻童謡曰:‘楚王 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后因以“赤萍”指太阳。
[ jiāng píng ]江中萍实。传说 春秋 时 楚昭王 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众人莫能识。
[ ōu bō píng jì ]比喻闲适自由的隐者生活。
[ làng jì píng zōng ]浪迹:四处流浪;萍踪:象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 liú píng ]1.漂荡的浮萍。2.常比喻漂泊无定的人生。
[ píng bó ]像浮萍一样漂泊无定。也说萍泛、萍漂。
[ píng gěng ]比喻行踪如浮萍断梗一样,漂泊不定。
[ píng jì ]1.见“萍迹”。2.亦作“萍跡”。喻人四处漂流,行踪无定。唐 牟融《有感》诗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临一悵神。”宋 黄公度《春日怀王庆长》诗:“王孙缘底事,萍迹久他乡。”明 徐霖《绣襦记·套促缠头》:“金尽牀头惹厌憎,风波萍迹任浮沉。”
[ píng jì ]浮萍寄迹水面。比喻行止无定,不能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