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zàng ]公众为死者举行的葬礼。袁鹰《悲欢·校园随想》:“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昆明 三万多群众,怎样给四位殉难者出殡,在这儿举行公葬。”
[ cóng zàng ]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罹难同胞数十人~于此。
[ fǎn zàng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礼记·檀弓上》:“太公 封於 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 chì zàng ]宋 代大臣及近戚有病,皇帝多命医诊治,凡药必服,家人不敢问。及死,例遣内侍监护葬事,称“敕葬”。至敕葬,听凭监护吩咐,有至倾家荡产者,故当时有“宣医纳命,敕葬破家”之语。见 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 hé zàng ]人死后同葬一个墓穴,特指夫妻死后同葬在一个墓穴里。
[ huǒ zàng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用火焚化尸体,骨灰装入容器保存、埋葬,或者撒在地上、水里。
[ huì zàng ]1.参加葬礼;会合送葬。《左传·隐公元年》:“惠公 之薨也,有 宋 师,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卫侯 来会葬。”《后汉书·杨赐传》:“公卿已下会葬。”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祭品象物,多难指名,会葬者盖相摩。”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唐文宗 令全部宦官去会葬,郑注 纵亲兵杀死全部宦官。”2.合葬。《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 十九年,太后薨,諡为 帝太后,与 庄襄王 会葬 茝阳。”
[ chì zàng ]宋 代大臣或贵戚死亡,皇帝遣内侍监护葬事,称“勑葬”。
[ jiǎ zàng ]亦作“假塟”。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三国志·魏志·曹休传》:“休 年十餘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南朝 梁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天监 二年亡,年三十四,仍假葬焉。”清 顾炎武《日知录·假葬》:“晋武帝 太康 中,前太子洗马 郄詵,寄止卫国文学讲堂十餘年,母亡,不致丧归,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清 袁枚《随园随笔·典礼》:“《仪礼·士丧礼》之‘肂’即假塟也,谓先掘地揜棺使人不见也。然三月而塟,则殊亦不久。”
[ juǎn xí ér zàng ]指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 kě zàng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何休 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渴,喻急也。”清 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汝父渴葬乱塚中。”
[ hái zàng ]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秋八月,亮 疾病,卒於军,时年五十四,还葬 汉中 定军山。”宋 刘斧《青琐高议·寇莱公》:“公贬死於 雷州,詔还葬。”
[ luǒ zàng ]裸体而葬。谓不用衣衾棺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