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g péng ]传说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蓬莱 的并称。
[ biān péng ]1.编结蓬草。古时简陋之屋,编蓬以为门户。亦指结草为庐。2.指竹木结构的茅屋。为贫者所居。
[ gěng jì péng piāo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 gǔ péng péng ]形容凸起或胀大的样子。
[ duǎn péng ]即彩虹。雨停后,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 gòu miàn péng tóu ]指面目肮脏,头发凌乱。
[ bèi péng ]亦作“背篷”。捕鱼人用来遮雨的斗篷。
[ fēi pé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柳叶,边缘有锯齿。夏天开花,花外围淡紫红色,中心黄色。
[ gū péng ]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
[ jiǎn péng ]1.亦作"鹻蓬"。2.一种在碱土上生长的植物。
[ huā mào péng xīn ]谓虚有其表。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故舉國女子,殆皆不學……而叩其女學,則花貌蓬心,瞢無所識。”
[ jīng péng ]1.疾飞的断蓬。喻行踪的飘泊不定。2.形容散乱蓬松的头发。
[ juàn péng ]1.蓬根浅,风卷则飞。喻流徙无定。2.风卷飞蓬。形容极轻快。
[ kū péng ]1.枯干的蓬草。唐 黄滔《送友人游边》诗:“野烧枯蓬旋,沙风匹马衝。”2.枯蓬随风飘荡,因亦以之喻行踪不定。宋 陆游《宿仙霞岭下》诗:“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间路未穷。”明 刘基《少年行》:“逝水不可挽,枯蓬安所依。”
[ kū péng duàn cǎo ]干枯、断折的蓬草。因易随风飘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踪难定。
[ péng ài ]1.蓬蒿与艾草。亦泛指丛生的杂草。《墨子·旗帜》:“蓬艾有积。”宋 苏舜钦《猎狐篇》:“何暇正丘首,腥臊满蓬艾。”清 顾炎武《将远行作》诗:“收身蓬艾中,所至若穷途。”2.指草野;民间。《宋书·傅亮传》:“重明照蓬艾,万品同率由。”清 侯方域《陈其年诗序》:“吴 趋诸君即数十年来更变迭出,而犹存乎蓬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