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ǎo niānr ]指不爽朗、不爱讲话、不善交际的人。
[ kū niān ]犹枯萎。《花城》1981年第3期:“一个春天,我们忽然发现‘版纳红’攀枝花的幼林竟成片地枯蔫死去。”
[ wěi niān ]植物体由于缺乏水分而茎叶萎缩。
[ niān bā ]1.枯萎。《人民文学》1977年第8期:“野菜已经蔫巴了,但样子可以看得出来。”2.精神萎靡。毕方 锺涛《千重浪》第五章三:“你这人呀,蔫巴起来跟霜打了一样;来了精神头比灌了二两黄汤还欢!”
[ niān hóng ]深红色。亦指鲜艳的红花。蔫,用同“嫣”。
[ niān tóu dā nǎo ]没精打采的样子。梁斌《红旗谱》二三:“李德才 顺原路走回来,严志和 还在那里蔫头耷脑地等着他。”《十月》1981年第5期:“就在 金连城 被他那严厉的爸爸数叨得蔫头耷脑、无言答对的时候,倒楣的 谷老头 一步迈进小酒店。”
[ niān tóu niān nǎo ]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 niān yān ]1.同“蔫菸”。2.衰败;枯萎。
[ niān niān ]1.犹闷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不想姑娘闹了个皮子,蔫蔫儿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郭澄清《大刀记》第三章:“牛子 羞得面颊血红,蔫蔫地走开了。”2.犹恹恹。困乏的样子。《收穫》1981年第4期:“肉体上的疲累,腹中的饥饿,使大家都有些蔫蔫的。”
[ niān zhǔ yì ]不切实际的主意。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上任》:“这个小伙子性格倔强,有蔫主意。”《小说选刊》1981年第12期:“你呀,不爱叫唤的狗最有蔫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