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 bāng ]1.即藩国。《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脸上就会浮起皇后接受藩邦进贡时的那种微笑。”参见“藩国”。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番”。清 谭嗣同《仁学》二十:“缅甸、高丽、琉球 之藩邦,其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
[ fān bó ]1.古代诸侯中的领袖。2.明清时指布政使。
[ fān bù ]清 代指内外 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等地。
[ fān dī ]比喻进退两难,陷于窘境。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宋 梅尧臣《晚归闻李殿丞访别言已屡来不遇》诗:“囊罄厌外役,进退类藩羝。”
[ fān dùn ]用大盾临时构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时,用来护卫住所。
[ fān fú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为九服。其封国区域离王畿最远的称“藩服”。
[ fān guó ]封建时代作为宗主国藩属的国家。
[ fān hàn ]1.亦作“藩扞”。守御,保卫。2.指卫国之臣。
[ fān hàn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毛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2.喻指藩国。3.指布政使。4.犹藩篱。比喻界域。
[ fān jué ]《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藩,藩篱;羸,缠绕;壮,借为“戕”,损伤;輹,车箱下面钩住车轴的部件。意谓羊以角触篱,人宜以绳系其角。如羝角已破藩篱,不亟系羊角,势必入内危及车輹。后人以“藩决”喻边防告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