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éng tiáo ]以竿取蝉。承,通“拯”。
[ chán tiáo ]蝉。唐 骆宾王《萤火赋》:“陋蝉蜩而习蜕,怵螻蚁之慕羶。”
[ láng tiáo ]蝉的一种。体长七八分,色黑,杂黄绿斑纹,腹部面有白粉,翅无色透明。
[ míng tiáo ]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 qīng tiáo ]蝉的一种。学名螿、寒螿。身青,多在深秋时鸣叫。
[ péng tiáo ]鹏鸟和知了。比喻大小悬殊之二物。
[ tiáo chán ]1.即蝉。宋 苏辙《柳湖感物》诗:“根如卧虵身合抱,仰视不见蜩蝉喧。”《水浒传》第一○五回:“除此山外,依旧是销金鑠铁般烈日,蜩蝉乱鸣,鸟雀藏匿。”2.指宦官。汉 时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后因以蜩蝉指宦官。明 无名氏《鸣凤记·严通宦官》:“老年,富贵不归园,反相排同道;侵夺人权,骄情傲态,欺陵咱狗尾蜩蝉。”清 昭槤《啸亭杂录·佛典属》:“时上最喜赞礼郎,多有至大位者,公曰:‘蜩蝉辈亦足贵耶?’”
[ tiáo fèi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郑玄 笺:“饮酒号呼之声,如蜩螗之鸣,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之方熟。”后因以“蜩沸”比喻喧闹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