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òng yì ]会议中的建议(一般指临时的):紧急~。
[ fǎng yì ]1.咨询,谋议。2.依据义理。访,通“放”;议,通“义”。
[ bō cí tǎn huì yì ]也叫柏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偕外长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通过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原则和其他有关的决定。签订并发表了《波茨坦协定》。会议过程中,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gěng yì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2.指反对的意见。郭孝成《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 dǎng yì ]1.聚众议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2.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后汉书·党锢传·魏朗》:“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復徵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南朝梁沉约《君子行》:“嚣途或妄践,党议勿轻持。”唐戴叔伦《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 bā qī huì yì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是在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和广东等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会议对“左”倾情绪未予警惕,致使以后的“左”倾错误发展起来。
[ dé hēi lán huì yì ]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讨论了对德 作战中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和平等问题。
[ běn yì ]1.原来的谋划。2.原来的意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