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à yǒng chōng guān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 hào yǒng ]1.见“号踊”。2.亦作“号踊”。号哭顿足。《后汉书·鲁恭传》:“父某,建武 初,为 武陵 太守,卒官。时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岁,昼夜号踊不絶声。”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娥 父 盱 迎涛溺死。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宾客弔省,号踊哀絶。”宋 李石《续博物志》卷十:“魏 军南伐,朱修之 守 滑臺,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 jù jiàn yǒng guì ]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 dōu yǒng ]旧时 日本国 西京 民间的一种风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达旦,谓之都踊。清 黄遵宪《都踊歌》序:“西京 旧俗七月十五日至晦日,每夜亘索街上,悬灯数百,儿女艷妆靚服为队,舞蹈达旦,名曰‘都踊’。所唱皆男女猥褻之词,有歌以为节者,谓之‘音头’,译而録之。其风犹 唐 人《合生歌》,其音节则 汉 人《董逃行》也。”
[ huān yǒng ]欢喜得直蹦直跳。形容喜极。
[ chéng yǒng ]丧礼之一。哭者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哀。《仪礼·士丧礼》:“君哭,主人哭,拜稽顙,成踊出。”《公羊传·宣公十八年》:“哭君成踊。”
[ jué yǒng ]足不离地而跳。表示悲痛之极。爵,通“雀”。
[ jù yǒng ]谓离地而起向上跳。巨,通“距”。
[ qǔ yǒng ]向上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魏犫 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寧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杜预 注:“曲踊,跳踊也。”孔颖达 疏:“曲踊,以曲为言,则谓向上跳而折復下。”一说为横跳。《左传杜解补正》引 邵宝 曰:“跃踊者,皆絶地而起,所谓跳也。距跃,直跳也。曲踊,横跳也。横跳必先直而旋,故不曰横而曰曲。”后用以泛指跳跃,表示奋厉的气概。唐 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匹夫能曲踊,万骑可横行。”清 赵翼《行围即景·跳驼》诗:“是谁捷足矜跳腾,曲踊能向驼身越。”
[ liáng chén yǒng yuè ]形容歌音绕梁,美妙动人。
[ sān yǒng ]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
[ téng yǒng ]1.亦作“腾踊”。物价飞涨。《汉书·魏相传》:“今岁不登,穀暴腾踊。”颜师古 注:“价忽大贵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大钱》:“币轻则物价腾踊,物价腾踊则农无所售,皆害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廉俸》:“无如俗尚奢靡,物价腾踊,京外各官之廉俸入不敷出。”2.犹腾跃。《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 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王镇恶 ﹞乃身先士卒,众腾踊争进,大破 姚丕 於 渭桥。”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剖疑》:“嘉靖 间东南 倭 乱,苏城 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 滸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数万,腾踊门外,号呼震天。”参见“腾跃”。3.水翻腾上涌。清 刘大櫆《游黄山记》:“有飞泉自丛薄中腾踊,至崖端而下注。”4.喻旺盛,活跃。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暨 建安 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轡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5.见“腾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