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āng yì ]昌盛逸乐。《南史·循吏传序》:“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粧。”
[ dàng yì ]亦作“宕軼”。奔放洒脱。常用以形容人的才情与艺术作品的风格。
[ chāo yì jué chén ]同“超軼絕塵”。宋 苏轼《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張文潛、秦少游 此兩人也,士之超逸絶塵者也。”宋 沈作喆《寓简》卷九:“至於行草,雖縱横超逸絶塵,猶不失正體。”
[ dàng yì ]1.同“荡佚”。2.毁坏散失。
[ guī yì ]亦作“瓌逸”。瑰奇俊逸;瑰丽飘逸。
[ háo yì ]1.犹言奔放洒脱。2.指才智杰出、豪放洒脱的人。
[ jiāo yì ]1.亦作“骄佚”。骄纵放肆。《国语·周语中》:“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延(阜陵王 刘延)奢泰骄佚,待下严刻。”明 刘基《悲杭城》诗:“割膻进酒皆俊郎,呵叱闲人气骄逸。”清 朱彝尊《瓦井》诗:“当时崇国师,此辈尽骄佚。”2.骄奢安逸。《左传·成公六年》:“国饶则民骄佚。”《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唐 康骈《剧谈录·洛中豪士》:“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饌必以炭炊,往往不愜其意。此乃骄逸成性。”清 梅曾亮《黄个园传》:“六十年丰豫之后,商人皆席富厚,乐骄逸,恢调舞歌。”《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教子须知有义方,养成骄佚必生殃。”
[ jùn yì ]1.卓异,不同凡俗。《后汉书·袁绍传》:“故 九江 太守 边让,英才儁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被梟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晋书·周访传论》:“札、莚 等负儁逸之材,以雄豪自许。”2.高迈超逸。宋 欧阳修《与谢景山书》:“景山 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儁逸之气,就於法度,根蔕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於人。”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冡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3.指才智出众而隐居不仕的人。《魏书·太宗纪》:“詔分遣使者巡求儁逸。”